杏壇躬耕丨“長大后,我就成了你” ——記昌樂一中優秀教師孫芹花
孫芹花,昌樂一中初一語文備課組長。工作十載,她一直秉承著“愛心教育”的理念,讓學生在提升自己語文素養的同時,學會悅納自己。從教以來,她一直以校為家,兢兢業業,詮釋了一名昌一人對教育的虔誠和熱愛。
長大后,我就成了你
“做老師,那是在我孩提時代就生根的夢想。”孫老師如是說。
在那個閉塞的小山村,上學,是所有父母對自己孩子最大的期望。因為他們深知,要想走出這片大山,唯有讀書一條出路。那一年,七歲的她扎著母親精心梳理的紗巾小辮兒,邁進了那方大人們眼中的圣土。
也是在那里,她遇到了自己求學路上的第一位老師——英老師。她說,二十多年了,英老師的樣子一直刻在她的心底:齊耳的短發,素雅的白裙,還有那雙一直瞇成月牙的眼睛。在英老師身上,她看到了愛心,學到了智慧,感受到了最溫柔卻又最堅韌的力量。于是,她有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個夢想——做一個像英老師一樣的好老師!
歲月倥傯,時光蹁躚,二十余載悄然而過,她真的成為了一名教師,所以她格外的珍惜,珍惜這方校園,這三尺講臺,還有這群可愛的孩子們!
細心引領,澆灌花開燦爛
“初中的孩子,總是單純善良到讓人感動。”孫老師時常這樣說。
每年開學季,初一孩子都要經歷一次艱難的洗禮——軍訓。烈日下,他們小小的身軀就那樣立在那里,任憑苦咸的汗水順著額頭一路流進眼睛,任憑小臉蛋兒從嫩白到黢黑再到爆皮,沒有一絲一毫的怨言。短暫的休息時間,還要忙著幫身體素質差一點的孩子打水,忙著和小伙伴互相鼓勵。
遠足火山口,一百多里的路程,沒有人叫苦,沒有人叫累。只有互相攙扶的背影和小小肩膀上扛起的三四個背包,永遠定格在照片里。
或許由于背負了家人太多的期望,孩子們對自己總是那么的不滿意。瘦瘦小小的小娟,成績很棒,性格溫柔,但卻總是自卑于自己貧寒的家境和不夠白皙的皮膚;白凈懂事的小軒,總是像小刺猬一樣小心翼翼地對待一切,稍有風吹草動,就立刻用虛假的強悍武裝自己,刺傷別人也刺傷自己,她甚至一度沉浸在是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好,所以父母才會分開的漩渦里……
作家路遙說:“生活不能叫人處處滿意。但即使這樣,我們也要不斷嘗試,不能被世俗的眼光給綁架。打破禁錮,活出屬于自己的驕傲與精彩。”
孫老師,是他們的老師,更是他們的知心花兒姐,帶著他們走一步,再走一步,一直走到他們內心堅強,臉上笑容燦爛……
潛心課堂,語文教學綻芬芳
“育人,要育品,也要育學。課堂,是一個教師的底氣。”孫老師總是這樣告誡自己。
語文,從來就不是簡單的寫寫字詞、背背古詩。要會聽、會說、會讀、還要會寫。學好語文,唯有多聽、多說、多讀、多寫;聽當曉之事,說當說之話,讀可讀之書,寫能寫之文。一個好的語文教師,必然應該遵循著這樣的教育規律,不斷的學習、探索、提升自己。
一節課,從初讀教材,到學習教參,再到研讀名家課堂實錄;一種文體,從經驗的喚醒,到專家專著的磨礪,再到自己的融匯貫通;一個學期,從目標的設定,到單元的細化,再到每一堂課的落實……每一個點滴,都凝聚著辛苦與血汗。
教師的身體力行,是給孩子的最好示范。昌樂縣詩文誦讀活動三等獎,昌樂縣師德演講比賽二等獎,昌樂縣青年教師大賽一等獎,昌樂縣教育教學工作先進個人,昌樂縣立德樹人標兵,昌樂縣政府成果獎,濰坊市優秀教學法二等獎……這些都見證了孫老師的成長。
“長大后,我就成了你。”她說,十載春秋一路走來,她的成長沐浴著黨的陽光雨露,凝聚著領導和同事的支持與厚愛,她會不忘初心,把對教育的這份愛和深情傳遞下去。她深知自己的教學還有很遠的路要走,但她信心百倍,三尺講壇上的她,會一如既往地沿著這條育人路砥礪前行,默默奉獻,讓滿園花蕾綻放得更嬌艷!
編輯:潘超